close
楔子一

前一陣子,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爸爸為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衛生習慣,當小孩兩﹑三歲大,略為懂事之後,便開始教小朋友如何在睡前飯後要刷牙。小朋友非常認真的學習,幾天之後,不用大人盯著,也能自動自發地去刷洗,直到有一天,這位爸爸才突然發現,好不容易培養起良好衛生習慣的小朋友,這些日子以來,竟然一直都是舀馬桶裡的水來刷牙的,只因為,小朋友們的個兒不夠高,搆不著洗臉台上的水龍頭,只好 

楔子二

報紙上一則意外消息:一位母親在幫一歲多的幼兒洗澡時,聽到客廳裡電話鈴響,於是放著幼兒自己玩水,跑去接電話,沒想到,當這位媽媽聽完電話回到浴室,卻發現,愛兒竟已溺斃在浴缸之中

----------------------------------------------------------------------------------------------------

這兩則同樣是發生在一般家庭浴室裡的事件,前一則還可說是以喜劇收場,但,另一則卻是造成了一齣悲劇。不同的事件,卻給了我一個共通的感觸
--對於“尺度”的省思。

談到尺度的問題,一般學建築﹑學設計的人,應該都非常熟悉,我們談各種不同的尺度--“大尺度”﹑“小尺度”﹑“人性尺度”﹑“紀念性尺度”等,隨著空間的放大﹑縮小﹑拉長﹑壓縮,任何一個空間,因為尺度的不同,往往塑造出的空間感也會不同我們也談“人體工學”的尺度,舒適合宜的尺度,可以讓我們使用更方便﹑減少我們工作時的疲累﹑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一張合乎人體工學的椅子,搭配一張合乎人體工學的桌子,可以讓我們坐得更久而不累,讓我們的工作得心應手。這些尺度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也都非常努力地去體會去配合,但,當前面所談的這些個經由設計師們所塑造出的“尺度”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它們的真實性﹑可靠性又有多少呢?

前面兩則故事裡,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儘管我們談各種的尺度問題,努力地去營造不同的尺度感,總是習以為常地以一般正常大人的角度來判斷,但今天如果換成一個小孩,從他眼中所看出去的“尺度”又是如何的呢?

記得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則廣告,攝影機以模擬小孩子的高度搖搖晃晃走進房子,最先看到的,是一雙雙大人的腿,抬頭一望,每個站在那裡的大人就像棵大樹一樣,餐桌上的東西離他有段距離,因為他看不到桌面,而唯一與他的尺度較接近的,是伴隨他的那隻大狗


真可惜,如果攝影機再往浴室裡走,或許我們就會發現離小朋友最近的是馬桶而不是洗臉台,而供大人泡澡的那個“小浴缸”,此時也可能變成一個“大水池”了!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我們以小朋友的高度來看這個世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幾乎都是為自私的大人所設計的還是從浴室廁所的設備談起,大人們希望小朋友早日學會自己處理盥洗﹑上廁所的本事,卻很少真正提供他們合用的設備,特別是在公共廁所裡,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要不就是小便斗過高,小朋友必須踮著腳尖尿尿,而,縱使有落地型兒童用便斗,但洗手台高度仍是大人使用的高度,甚至於,越是豪華型的台面式洗手台,由於深度越大,小朋友越是搆不到水龍頭洗手,於是,單是因為洗手這件事,從小就受到許多挫折感。

說到另一個空間裡常用的元素
--“扶手”,通常我們會在樓梯旁﹑陽臺上加上扶手﹑欄杆,出發點是為了安全,為了方便,為了怕小朋友摔下去。但我們仔細再回顧一下,這些欄杆和扶手的高度,似乎還是針對大人們的使用而設計的,當小朋友們學著自己爬樓梯時,巨大的階梯已是一項艱難的挑戰,過高的扶手,還得將手舉高才“扶”得到,說實在的,這樣的扶手,充其量只是將小朋友“攔”住,而不是讓他們“扶”的。其實,這樣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要設計時,在適當的高度多安排一支橫桿作為“小扶手”,小朋友們就可方便﹑安全許多,也輕鬆許多。但,鮮少有人會在“一般”的扶手下加裝這排方便小朋友們使用的小扶手,我想,這也是大人們在本位主義下所造成的盲點吧!

再舉一個例子,出了家門,跟著爸媽去逛街,走在騎樓裡,走在人行道上,大人們看到美麗的櫥窗,熱鬧的街景,而小朋友呢?可能盡是看到大人們的“身體”,以及騎樓人行道上停滿的機車。真慘,這些機車對大人們而言,或許造成了行走時的不便,但最起碼在視覺上只是造成污染,還不致造成阻擋,但對小朋友而言,小朋友的視線高度,往往等於或低於機車的高度。同理可證地,在過馬路時(特別是以目前國內的交通狀況,汽機車總是緊貼著行人而言),小朋友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群虎視眈眈的汽車車頭和機車的輪子,這和大人們所感受到壓迫感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想象一下當你被一群公車﹑大卡車緊貼著﹑包圍著的感覺),於是他從小所看到感受到的世界,可能有一大部份就是這些混亂的﹑骯髒的﹑沒有秩序的﹑令人沒有安全感的環境。而從小在這種環境中薰陶﹑適應﹑耳濡目染之中長大,自然對環境品質的要求也就不會太高了!

其實,用小朋友們的尺度來舉例,只是因為他們的例子比較明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著許許多多不合理,卻一直存在著的尺度問題,當然,這其中有部份是因為大環境的條件而造成,但,有許多時候,卻是因為大部份的人強列的“適應”能力,加上對生活環境疏於思考所致。為什麼所有的陽臺就只能按法規規定的要大不大要小不的
90公分寬?為什麼再小的客廳裡都一定要擺上“一組”沙發?為什麼國人平均身高已普遍增高,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男人願意進廚房掌廚,而廚具的高度仍永遠是配合早期婦女較矮的身高而設計?有太多太多的問題是因為不懂得掌握適當的尺度所造成,甚至對於所謂“尺度”完全的無知。不過,即使是對“尺度”有些許認識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個曾認真地在生活中思考過呢?

在西方古典美學裡,非常重視所謂比例﹑尺度等的關係,長期的文化薰陶﹑環境影響之下,西方人對於尺度的敏感度,以及對尺度感的運用,是比我們要高明許多,這我並不否認,但我所要強調的,並不是希望每個人都如大師一樣,對空間尺度能精準地拿捏,而是,我們實在應該對於我們生活周遭的各種尺度,對於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對象﹑不同使用需求各種不同條件下的尺度,能有最基本的概念及關心,並針對不同需求而積極找出真正適合的尺度。

回過頭再想一想,如果,那位注重衛生教育的爸爸曾蹲下來,看看小朋友眼中的世界,曾用和小朋友同樣高度的姿勢教他刷牙,說不定一開始就可以發現洗臉台對小朋友而言實在太高,要他們自己開水龍頭實在是有困難;又如果,那位粗心的媽媽曾認真思考過小寶貝的“尺度”,為他準備一個適合他尺度的小浴盆,或許,就不會發生那樣的悲劇了!


本文發表於創興出版社"空間啄木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玩的老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