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捷運內湖線松山機場站公共藝術首獎作品-大旅行時代

文建會開始推動公共藝術至今已有十幾年的光景,從早期無論是藝術創作者,或是行政工作人員,大家都懵懵懂懂,只能邊做邊學,到現在,已經可以看到許多相當不錯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共藝術的形式,也從早期比較單純的純藝術作品(雕塑居多),到現在各種媒材的表現,可謂百家爭鳴… 

在眾多執行過公共藝術的公部門當中,台北市政府捷運局算是其中的先驅者,或許相較於一般公有建築物多只有一次的設置機會,捷運局卻是非常難得的累積了許多的經驗,也逐漸從摸索中發展出了自己的發展模式。

其中特別直得一提的是,在一開始工程規劃團隊的徵選過程中,就已明白要求必須加入公共藝術策劃人的角色,也就是說,公共藝術不再是建築設計完成、甚至興建完成後,才找空間附加上去的裝飾品,而是而是在規劃設計之初,即透過完整的討論及企劃程序,更全面性考量,兼顧建築、景觀,以及藝術創作表現等條件的整體計畫。

以筆者所負責的松山機場站為例,從站體主出入口的建築設計,地面廣場的景觀設計,乃至於設備所需的冷卻水塔及通風口等,均是依循著整體公共藝術主題--「飛翔的故事」而發展出來的,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讓工程藝術化,讓建築與景觀本體就是廣義的公共藝術。

同樣延續著整體主題方向,我們還預留了很好發揮的舞台給真正的藝術創作者,甚至預先在工程細部設計就儘可能避開對公共藝術的干擾,如工程管線、消防箱位置…等,無論從空間的視覺性、重要性,都讓未來的作品有足夠的條件成為視覺焦點,就藝術家而言,這是一種尊重,也可減少日後施作時遭遇修修補補的命運。

此外,民眾參與也是捷運局在近年推動公共藝術計畫時非常重視的工作之一,本次得到第一設置區首獎的作品--「大旅行時代」,便在創作理念當中,加入了民眾參與計畫,透過徵句活動,讓民眾表達對旅行的感動,而入選的文句,將被雋刻在作品上,成為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參與式作品。

以往的經驗,公共藝術經常是屬於被動的,總在預算執行的壓力下,被視為燙手山芋,不得不執行的業務,能夠如此以積極的角色在規劃初期即參與發展,著實值得鼓勵與效法!

 



本文發表於2007/6 當代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玩的老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